第5132章 错综复杂(第1页)
大帅哥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他不知道,开个玩笑居然还招惹了这个圈子里面的大佬呀,第1排的他知道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,他换牌其实也是有着想要借用江导演的名声。
反正他是跟着江导演过来的,那。。。
【“平民叙事档案馆”建设进度同步启动】
>当前数据收录量:107,328条
>主要来源:培训营投稿、影院观众留言、海外华人社区口述采集站
>提示:建议尽快确立存储标准与访问权限机制
他盯着屏幕看了许久,忽然起身走向资料室。那里堆满了过去两个月收集的原始素材??U盘、录音带、老式DV磁带、写满字的笔记本,甚至还有几盒被水浸过的录像带,标签上写着“汶川地震幸存者日记”。一名实习生正戴着白手套整理编号,见他进来,轻声说:“叶老师,有个藏族女孩寄来的包裹特别重,我们不敢拆。”
“为什么?”
“她说里面是‘她阿妈的声音’,还用红布包了三层,贴着经文。”
叶明接过包裹,手感沉实,布料边缘已经磨损,显然被人长久摩挲。他在桌前坐下,一层层解开。没有锁,没有密码,只有最朴素的信任。最后一层打开时,是一台老旧的便携录音机,附带一张手写纸条:
>“我叫卓玛,二十三岁,青海果洛牧民。阿妈去年走了,走前一直在唱一首没人听过的歌。她说那是外婆教她的,再往前就不记得了。我不会汉语,也不懂怎么拍电影,但我想让这首歌活下去。你们能帮我吗?”
录音机电池还有电。按下播放键,沙沙的底噪后,传来苍老而坚定的女声,用低缓的语调吟唱一段旋律。没有乐器,没有伴奏,只有风声和偶尔的咳嗽。歌声悠远如雪山融水,曲折流淌过时间的沟壑。唱到第三段时,声音突然中断,取而代之的是断续的喘息与一句极轻的藏语:“孩子,记住这个调子……我们是从山那边迁来的。”
叶明闭上眼,仿佛看见一位老妇人坐在帐篷门口,望着远方的地平线,把家族的记忆缝进歌里。
他睁开眼,拨通林晚秋的电话:“青海站加派两名民族语言专家,我要那首歌的每一个音节都被记录下来。另外,联系中央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研究所,请他们做声纹分析和谱系溯源。”
“你打算把它放进档案馆?”林晚秋问。
“不。”他说,“我要让它成为第一件正式入库的藏品。”
当天下午,十二个区域工作站同步召开视频会议。叶明宣布成立“原始声音抢救小组”,优先处理易损介质??那些即将氧化的磁带、发霉的录音笔、电量耗尽的老手机。技术团队连夜开发出一套AI降噪模型,专门用于修复带有环境杂音的口语叙述。福建渔村的一位九十二岁老渔民,在听完修复后的三十年前渔汛口述录音后,颤抖着摸着播放器说:“这是我年轻时候的声音……我还活着。”
与此同时,“无障碍叙事工具包”的研发进入实质阶段。一支由聋哑学校教师、盲人作家和技术工程师组成的联合小组进驻公司园区。他们提出一个大胆构想:为视障者打造“声音剧场”,通过三维空间音频技术,让用户仅凭耳机就能感知故事发生的场景方位、人物距离与情绪流动。测试版短片《雨夜出租车》上线后,一位全盲听众听完后流泪写下:“我‘看’到了那个司机皱眉的样子,他左肩比右肩高一点,应该是常年开车压出来的。”
手语影像库的建设则遭遇挑战。中国手语存在大量地域差异,北京的手语者看不懂广州的打法。团队邀请全国三十位资深手语翻译员进行交叉校对,最终建立动态对照数据库,并引入动作捕捉技术,将讲述者的肢体语言转化为标准化数字模型。新疆站上传的第一部手语故事《我的维吾尔语诗》,全程无一句口语,却因手势的力度与节奏变化,让观众感受到文字之外的情感震颤。
风波再度袭来是在三月中旬。某境外媒体发布专题报道《中国的民间记忆工程:一场静默的社会实验》,其中引用多位匿名学者观点,称“此类大规模口述采集可能构成敏感信息聚合风险”,并暗示“项目背后有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图”。紧接着,几家主流社交平台开始限流相关话题,#听见沉默的声音#被强制降权,部分用户反映上传的家族老照片遭到自动屏蔽。
更严重的是,内蒙古巴特尔老师所在的学校接到上级通知,要求暂停“方言影像培训营”的教学活动,理由是“课程内容未经审核”。巴特尔在微信上发来一段语音,声音疲惫却清晰:“孩子们昨天还在学怎么用手机稳定器拍移动镜头,今天教室就被锁了。但他们不肯走,围着我说,老师,我们能不能偷偷录?”
叶明看着这条消息,手指在屏幕上悬停良久。他没有转发,也没有回应舆论,而是做了一件事??将“平民叙事档案馆”的全部技术架构文档公开,包括数据加密方式、去标识化流程、分布式存储节点分布图。同时发布一封致公众信:
>“我们采集的不是情报,是心跳。
>不是控诉,是呼吸。
>如果一段母亲讲述孩子病逝过程的录音都能被视为‘危险信息’,那这个社会真正该警惕的,不是我们在做什么,而是为什么真相会让某些人感到不安。”
这封信用纯白背景黑字排版,没有任何署名或LOGO,只在文末留下一行小字:“你可以删除它,但无法抹去千万人已听见的事实。”
奇迹发生了。第二天清晨,微博出现数万个自发转载的账号,内容完全一致,连格式都未曾改动。有人用马赛克拼出全文图片,有人录成音频发在语音平台上,更有程序员将其编码成二维码印在T恤上街头义卖。豆瓣小组“沉默之声互助会”一夜之间涌入四十万成员,开始组织线下口述聚会。
国家电影局依旧沉默,但地方文化馆陆续传出松动迹象。杭州图书馆宣布设立“普通人记忆专区”,永久收藏“一千零一个故事”系列短片;成都某社区中心自发组织“家庭口述史工作坊”,上百名老人带着泛黄相册前来分享人生片段;甚至有监狱管理部门联系项目组,希望为服刑人员开设叙事疗愈课程。
四月初春,叶明带队前往怒江回访。那所小学的孩子们已经学会使用简易剪辑软件,拍摄了十几部五分钟以内的生活纪录片。其中一部名为《我的奶奶会织星星》的作品令他动容??小女孩记录奶奶用棕榈叶编织传统挂饰的过程,每完成一件,就在上面贴一颗荧光贴纸。“她说这样晚上睡觉时,屋子里就有星星陪我。”
他蹲下身问孩子:“你想把这些送给谁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