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一十一章 取车 声望(第3页)
文章一出,舆情逆转。原本质疑之声渐息,反倒有数百学子自发组织“清誉卫队”,日夜守于李府门前,防止暴徒滋扰。
然而,真正的风暴,才刚刚酝酿。
腊月廿八,大雪封门。一名衣衫褴褛的女子跪在都察院门前,怀中抱着一个襁褓婴儿,嘶声哭喊:“我是赵承业之妻!我夫被冤杀!求青天大人为我们孤儿寡母做主!”
都察院不敢擅专,速报李燕。
李燕召见女子,见其面色蜡黄,眼神涣散,似受极大惊吓。她哭诉道,赵承业确曾收受横滨汇款,但只为赎回被拐幼子,未曾泄露半分机密。如今孩子归来,丈夫却已问斩,她走投无路,只得告御状。
李燕沉默良久,命人查验婴儿血脉,结果确为赵家骨肉。他又调出赵承业临刑前口供,发现其始终坚称“只拿钱,未办事”,并留下遗书一封,托付友人转交,言明“若有子存活,必告知真相”。
一切看似合理,足以动摇人心。
可李燕却嗅到了阴谋的气息。
他悄悄命邓伦调查那名“友人”??此人原为交通司小吏,三个月前莫名升职,调入机要档案室。更巧的是,他正是常维钧案中那位“推荐女儿入京都大学”的中间人。
“环环相扣。”李燕冷笑,“他们不仅要洗白赵承业,还要借此攻击司法公正,动摇新政根基。”
他不动声色,下令厚葬赵承业,赐其妻抚恤银五百两,并亲笔题写“误国者诛,无辜者恤”八字碑文,立于墓前。同时,宣布成立“冤案复核委员会”,凡有类似遭遇者,皆可申请重审。
此举既显宽仁,又不失威严,百姓称颂。
但李燕知道,这只是表象。
真正的杀招,在人心深处。
除夕之夜,万家团圆。紫禁城张灯结彩,皇帝虽在西山,但仍颁下恩诏,大赦轻罪囚犯,犒赏三军将士。李燕却独自登上景山最高亭,遥望北京城灯火如星。
邓伦随行而至,低声汇报:“‘烛阴计划’第一阶段完成。我们通过三条不同渠道,向俄、德、英三方传递了‘中国已掌握电磁脉冲武器’的情报,并附有‘试验视频’与‘专家分析报告’。目前,柏林方面已召开紧急会议,伦敦海军部削减了远东舰队预算提案。”
“很好。”李燕点头,“让他们忙去吧。我们正好趁机喘息。”
他取出一枚铜钱,轻轻抛向空中,又稳稳接住。
“你说,这世上最可怕的敌人是什么?”
邓伦思索片刻:“是看不见的。”
“不对。”李燕摇头,“是最像好人的坏人。他们披着忠诚的外衣,说着爱国的话,做着看似正确的事,却在最关键时刻,轻轻拧动一根螺丝,让整座机器崩塌。”
他将铜钱放入邓伦掌心:“拿着。这是我在江南书院考试时,先生送给我的。他说:‘为官者,当如铜钱??外圆内方。可以妥协,但不可无骨。’”
邓伦郑重收下。
远处,新年的钟声悠悠响起。
李燕望着东方渐白的天际,轻声道:“春天快来了。可倒春寒,往往最冷。”
初一清晨,一道加急密报送抵乾清宫。
谢文丽亲启:峨眉山基地昨夜遭电磁干扰,所有电子锁失效长达十七分钟,幸有机械备份系统,未致资料外泄。但在基地外围雪地中,发现一行脚印,走向无人区深处。追踪队追击三十里后失去痕迹,唯在一处岩洞中找到半张烧焦的照片??正是李燕书房的布局图,右下角多了一行用血写的小字:
>“你建高墙,我挖地道。
>你点灯塔,我放迷雾。
>这盘棋,还没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