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一十一章 取车 声望(第2页)
邓伦脸色微变。他知道那台机器,外形如钟,内置铜线缠绕的铁芯,每日嗡鸣不止。太医称其能“通经活络”,可李燕一直怀疑,那是某种精神干扰装置。
半炷香后,名单送来。
李燕一眼便锁定一人:李德全,原御膳房副总管,光绪十六年因“误烹御膳”被贬出宫,三年后暴毙于保定乡间。奇怪的是,此人死后,其侄竟获英国驻华公使馆资助,赴爱丁堡大学攻读化学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档案附录一页手写笔记,出自前任内务府总管之手:“李德全实非误烹,乃故意减药量。彼时皇上精神亢奋,疑似察觉某项密约有诈。吾奉密旨,默许其行为,然事后此人即失联,恐已叛逃。”
李燕手指重重点在名字上:“就是他。最初的‘李公公’。后来死了,但他的代号活了下来??每一代接任者,都自称‘李公公’,借职务之便,持续渗透。”
邓伦咬牙:“难怪我们屡查屡空!他们在体制内完成了‘寄生进化’!”
“所以,这一战,不只是抓间谍。”李燕缓缓站起,声如寒铁,“是要斩断一条延续二十年的毒藤。它缠绕在帝国的脊椎上,吸食着变革的血液,还伪装成忠诚的枝叶。”
他提笔写下四道指令:
其一,彻查全国范围内所有曾接受外资资助的医学、工程、电讯留学生,建立“归国人才黑名单”,凡涉及军工敏感领域者,一律暂停任职,接受思想甄别;
其二,下令全国寺庙、道观、学堂设立“忠义讲坛”,每月由地方官主讲新政成就与外患危机,鼓励百姓举报“言行悖逆、崇洋媚外”之人;
其三,秘密联络南洋华侨商会,以重金收购欧洲各国正在研发的“心理操控技术”情报,尤其关注德国柏林科学院与俄国圣彼得堡脑研所的最新成果;
其四,最重要的一条??启用“烛阴计划”。
邓伦听到这个名字,浑身一震:“那是……终极反制手段?”
“是。”李燕点头,“以虚假情报为核心,构建一座‘迷宫式’泄密网络。我们将故意让某些‘重要文件’落入敌手,内容半真半假,逻辑严密却暗藏陷阱。比如,放出‘中国将在五年内试爆核雷’的风声,配套伪造研究基地、人员名单、甚至试验数据。只要他们信了,就会投入巨资跟进,最终耗尽资源,陷入自我怀疑。”
“可一旦失败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邓伦低声道,“若列强认定我们欺诈,可能提前发动全面封锁。”
“那就让他们封锁。”李燕冷笑,“我们早就不靠他们了。江南造船厂已能自产蒸汽主机,汉阳铁厂的新式炼钢炉本月投产,连火药配方都改用了云南土硝提纯法。他们想用技术卡脖子?好啊,我偏偏把脖子挺得更直。”
话音未落,殿外急报再至。
“大人!广州急讯!陈景舟昨夜遇刺,幸被护卫拼死救下,现已被送往白云山秘密医院,性命无忧,但左手三指尽断,恐难再执笔绘图!”
李燕猛地拍案而起,双目赤红。
“果然动手了……他们怕了。怕他再造出更多‘玄鸟’,怕我们真的建立起自己的军工体系!”
他当即下令:“调北洋水师‘镇远号’巡洋舰连夜南下,伪装成商船,接陈景舟赴日本长崎治疗??那里有我们埋伏十年的医生,精通显微接骨术。同时,对外宣称陈景舟已死,发布讣告,举行假葬礼。”
邓伦迟疑:“若敌人不信?”
“他们会信的。”李燕冷冷道,“因为我们会给他们‘证据’??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,左手残缺,身上带有陈景舟常用的怀表与笔记本。至于真正的陈景舟……等他康复之日,就是我们反击之时。”
命令下达后,李燕并未松懈。他知道,敌人既然敢对“天工组”核心人物下手,必然还有后招。
果然,三日后,京城突现谣言:称李燕私吞军费,挪用“火种计划”资金为其母修建陵墓,规模堪比帝陵。街头巷尾议论纷纷,更有士绅联名上书,要求彻查。
李燕闻讯,却不怒反笑。
“终于开始攻心了。”他对邓伦道,“他们知道杀不了我,就毁我名声。可惜……他们不了解中国人。”
他亲自起草一篇《自辩书》,刊登于《申报》头版,全文不避讳、不狡辩,坦承母亲确有一墓,但占地不足三亩,耗银不过三千两,且款项来自其祖产变卖,并附上地契、账本、邻里证词。文末写道:
>“吾母耕织一生,教我以廉。今虽居高位,岂敢忘本?
>若诸君以为三千两银便为巨贪,则请直言;
>若有人愿以身家性命担保,代我守此江山,我即刻辞官归田,绝不恋栈。
>唯望天下人,分清真贼与忠臣,莫让宵小之言,寒了赤子之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