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二十九章 一盘大棋(第1页)
李野的一番话不止是让周围的吃瓜群众出乎预料,马兆先和董善同样是措手不及。
马兆先一向是非常了解李野的心思的,知道李野对生产规模有着强烈的迷恋,“扩大生产、多多益善”就是李野的忠实信条。
就。。。
夜雨如注,敲打着西南重汽办公楼的铁皮屋顶,发出沉闷而持续的响声。李野坐在办公室里,桌上摊着一叠刚送来的银行批文复印件,灯光映在他脸上,一半明亮,一半藏在阴影中。窗外雷光一闪,照出他嘴角那一抹近乎冷酷的笑意。
八百万到账了。
不是贷款,不是担保,是真金白银的外资注入??裴文聪说话算数。合同签得干净利落,条款公开透明,连省计委都派人来列席见证。更关键的是,这笔钱是以“技术合作预付款”名义进入账户的,绕开了对外资审批的层层关卡。名义上是用于引进轻型载重车生产线,实际上,它成了西南重汽起死回生的第一口氧气。
李野知道,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,更是信号弹。
他在职工大会上说得斩钉截铁:“我们不等靠要,我们要自己挣出路!”那一刻,上千名职工沉默地看着这个从京南来的年轻干部,眼神里有怀疑、有疲惫,也有那么一丝被点燃的微弱希望。当投票结果公布??改制方案以91。3%的支持率通过时,整个礼堂爆发出久违的掌声,有人甚至哭了。
可掌声落下的第二天,麻烦就来了。
省机械厅连夜发来一封措辞严厉的《问询函》,质问“谁授权你擅自启动股份制改革?”、“外资准入是否经过外经贸部门备案?”、“职工代表大会是否有权决定企业性质变更?”一连串问题像子弹般射来,字里行间透着震怒与不安。
张副厅长更是直接放话:“李野这是要造反!”
但李野没慌。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。权力从来不会主动让位,除非你已经站稳脚跟,让他们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。
他提笔写下回函,语气恭敬却不卑不亢:
>“当前企业已濒临破产边缘,职工连续半年未领工资,生产线全面停工。若仍拘泥于程序审批,待文来文往三月之后,恐怕只剩一座空厂、一堆废铁。我作为组织派来的负责人,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,一切责任由我个人承担。然改革势在必行,望上级体察实情,给予追认与支持。”
信送出后,他又做了一件事??把这份回函和港商签约现场的照片、职工大会录像带,一并寄给了《人民日报》驻西南记者站。
穆东良后来听说这事,直拍大腿:“你疯了?这种事怎么能捅到中央媒体去?”
李野却笑:“我不怕他们查,就怕他们不看。现在全国都在讲‘解放思想’,谁敢公开打压一个带头搞活企业的干部?舆论比红头文件好使。”
果然,不到一周,《人民日报》内参刊发专题报道:《西南重汽破局求生,改革风暴席卷老三线》,标题虽平实,内容却字字如刀,直指体制僵化、政企不分的积弊。更有评论写道:“改革不怕步子大,只怕没人敢迈第一步。”
风向变了。
原本态度强硬的省厅开始松口,建行主动提出追加两千万授信额度;几个长期断联的配套厂商也陆续打来电话,愿意恢复供货,条件是“先付三成定金”。甚至连一度避而不见的老厂长陈德海,也在某个清晨默默出现在车间门口,手里拎着一把锈迹斑斑的扳手。
“李总,”他声音沙哑,“我还能修发动机。”
李野亲自迎出去,接过扳手,郑重地说:“您不只是来修机器的,您是来当总工的。”
人心,一点点聚拢起来。
然而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
资金有了,士气有了,但生产恢复不了??核心部件“ZQ-120型柴油机”停产多年,图纸残缺,模具损毁,全国仅存的一条生产线在京南重工一分厂。
而那个厂,正是尚宾的地盘。
李野站在厂区调度室的黑板前,盯着画出的供应链图谱,久久不语。他知道,这一环不通,整车下线就是空谈。他必须回去一趟,哪怕只是借一条产线,也要把命脉握在自己手里。
“你要回京南?”周芸听到消息时几乎跳起来,“他们恨不得你死在外头,你还送上门去?”
“正因为他们恨我,我才更要回去。”李野系上旧风衣的扣子,“我要让他们亲眼看着,什么叫‘败犬翻身’。”
三天后,李野出现在京南重工大门前。
没有警卫拦他,也没有欢迎仪式。他像个普通访客一样登记进厂,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工装,背着手慢慢走过曾经熟悉的车间走廊。空气里依旧是熟悉的机油味、焊花味、还有食堂飘来的白菜炖粉条香气。七年了,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没变,可他又清楚地感觉到,自己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伏案写报告的小科员。